課程模組:媒體技術
課程網站:https://webapp.yuntech.edu.tw/WebNewCAS/Course/Plan/Query.aspx?&103&2&5211
課程教師:陳光大/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副教授
授課對象: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碩士班一年級
課程目標:
本課程是以創意為中心,技術面向為主體,進行探討有關光與運動的應用及研究。課程中已透過加值設計的概念,利用造形實驗機制與場域緊密結合,並拓展造形相關之創新開發,以提昇專業設計的品質形象,讓學生了解媒體設計的應用本質。
課程內容:
(※綠色文字為「模組」單元)
- 課程準備與說明
- 科技、藝術與創意之關係研究
- 鏡映造形之研究與媒體應用(說明)
- 鏡映造形之研究與媒體應用(製作)
- 鏡映造形之研究與媒體應用(檢討)
- 光跡造形的製作方法與研究(說明)
- 光跡造形的製作方法與研究(製作)
- 光跡造形的製作方法與研究(檢討)
- 運動造形之研究與媒體應用(說明)
- 運動造形之研究與媒體應用(製作)
- 運動造形之研究與媒體應用(檢討)
- 媒體設計新思潮 (1) 媒體設計新思潮 (2) 立體影像
- 個案設計演練-主題設定(草圖)
- 個案設計演練-設計規劃(色稿)
- 個案設計演練-作品修訂與討論
- 成果發表
學生實作成果項目及驗收評分方式:
作品展出
預計可展出及呈現之專題成品:
作品展出
預計達成智慧服務目標:
■ Experience Service體驗服務
■ Art-Design Service 藝術創意服務
課程相關成果&照片:
A.實作環境說明:
「媒體設計與數位加值研究」於雲科大設計三館四樓研究教室授課,並於雲科大光媒體應用實驗室進行實驗及實作,作品展示於數位媒體設計系課堂教室。實作部分須用到專業器材進行實驗與紀錄,光媒體應用實驗室提供相關科技工具。
● 學生作品以「光」和「運動」的結合應用透過加值設計,增進學生對於媒體設計的能力。
- 本課程在 SASFAB創客聯盟中以增進學生「加值設計」、「造形開發」、「光與運動」的基本學習課程。學生透過課程的學習,建立對於光與運動的知識並進一步進行造形開發與加值設計之應用,結合其他媒體設計課程,未來將可應用於跨領域結合之創新應用。
加值設計 | 運用資訊科技,將學習內容數位化後,所進行之網路連線或離線等服務及產品等學習活動稱之為數位加值設計。數位加值設計的產品或系統包含:學習內容製作工具、軟體建置服務、學習課程服務、數位內容教學服務等。 |
B.主要課程能力實作內容說明:
- 鏡映造形之研究與媒體應用(說明、製作、檢討)
「鏡映」就是鏡面反射,實感與虛感的共存是鏡映的技術。透過課程教學與實作,讓學生了解鏡映與光的特性並學會如何應用。
規則:
(1)清楚了解鏡面反射的原理與視覺效果,並以透過實驗方式親自體驗形態產生的過程。
(2)對平面鏡與曲面鏡應多做實驗,以了解不同鏡面的各種成像特性。
(3)注意因圖形排列與鏡面不同距離而產生的反射面積問題,必須要做好視覺修正。
(4)要結合視點移動的特性,強調運用鏡面反射所產生的效果,對作品之製作應力求其精緻
度。
圖:以鐵達尼號為主題,將原本看似混亂的物件,透過鏡映效果成一完整之造形。
- 光跡造形的製作方法與研究(說明、製作、檢討)
「光跡」是在暗處透過攝影的慢速快門讓光源大量的進入鏡頭,在感光元件上留下光的軌跡,光跡攝影常應用於夜間道路上行駛中的車輛光跡。透過課程教學與實作,讓學生了解攝影與光跡的特性並學會如何應用。
規則:
光跡造形的表現要素:光線強弱、吊線長度、搖擺方式、軌道樣式、曝光時間。
光跡垂吊裝備:光跡投光器、垂吊線、吊鈎、細鐵棒、重錘。
攝影用器材裝備:相機、鏡頭、三腳架、快門線、遮光罩、黑色遮光片、濾鏡、彩色玻璃紙、小型手電筒、電子點滅控制器。
搖擺方式:圓型、橢圓型、大橢圓型、中橢圓型、小橢圓型、直線型。
將搖擺方式搭配不同的垂吊方式即可創造出不同的光跡造形。
圖:運用B快門在暗房將投光器搖擺並搭配垂吊方式,加上遮斷技巧所產生的造形開發。
- 運動造形之研究與媒體應用(說明、製作、檢討)
運動造形是以實際的運動方式,來表現四度空間的造形效果。有平面的動勢表現、色彩的殘像效果、立體的「動態」表現……等等。運動造形的動態效果與視知覺等方面的關係密切,若能在這個部分加以運用,藉由跨領域整合方式,可使形態達到多元化的目標,並形成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新領域。
規則:
(1)製作回轉、滾動、搖動、浮力等產生簡單動態之作品。
(2)使用簡單的構造思考運動造形。
(3)利用簡單的動力和單純的機構來思考動態的結構,進而製作運動造形。
(4)選擇動態的變化,以增加運動造形的表現形態。
(5)利用視知覺原理製作視點移動的造形作品。
圖:伊藤隆道,昇華,1989
- 個案設計演練(二)
「視覺暫留」映入視網膜的影像會殘留一段時間不會立刻消失的現象。視知覺(Visual perception)會從感覺器官例如網膜所接收到的訊息影像,經過大腦皮質層專司視覺的神經域後,透過選擇、補充、構成、判斷、組織等機制,會把訊息轉換成人類心理可以較能適應或接受的訊息,譬如視覺恆常性、圖與地的關係等。喬治.肯培斯 (Gyorgy Kepes) 認為:「不斷向視網膜的感覺器官做任何連續性的刺激,都會被認為是運動感而被知覺,不論是速度或力量等漸強刺激作用,皆全被合而為一視為運動的知覺現象」。
視覺的知覺現象包括:
真實運動(Real movement)
似動運動(Apparent movement)
誘導運動(Induced movement)
自動運動(Autokinetic movement)
運動後效(Movement aftereffect)
- 成果展出-公開展示(課程練習與作業)
圖:各組針對視覺暫留效果所設計出的作品,須搭配閃頻器。
成果展出1
成果展出2
成果展出3
成果展出4